今日路桥数字报

2025-08-15 21:45:30

□管者晟 步频与步幅是短跑速度的两个决定性因素, 两者技术的正确运用,会对短跑成绩有很大的提高。但是,往往步频的加快会制约步幅的增大,或者步幅的增大也会带来步频的降低,最终导致短跑速度的提升空间有限。本文就该问题在运动员技术外部状态模式、内在成因模式及二者的合理搭配上,举出不同训练水平、不同技术特点和不同身体条件的运动员,其短跑成绩与步频步幅的相关程度是不同的观点,在训练中应有针对性地来组织实施。希望能够为相关研究者的进一步研究提供一些帮助。

1 研究对象与方法

1.1 研究对象

以三届奥运会男女百米冠军琼斯、格林、贝利、加特林、内斯特伦科和世界纪录保持者博尔特为主要研究对象。

1.2 研究方法

1.2.1 文献资料法

通过路桥区图书馆和期刊网查阅了近几年公开发表的有关学术文章共20多篇,为今后本文的分析和讨论奠定了扎实的基础。

1.2.2 数据分析法

本文在完成过程中,收集了20余名国内外优秀短跑运动员的详细资料,并对其相关特征进行了全面对比分析,为文中数据的得出提供了有利的现实依据。

2 研究结果与分析

2.1运动员技术外部模式对短跑速度影响的分析

众人皆知,短跑速度是由步频和步幅决定的,影响步频的因素主要是步时,步时的长短受到支撑时间和腾空时间的控制。

所以,加快步频不仅要缩短支撑时间,更要缩短腾空时间。

影响步幅的因素有很多,它既要受到后蹬状态(包括后蹬的速度、力量、角度),还要受到腾空的状态(包括重心腾起的初速度、腾起角、腾起的高度和空气阻力等)和摆动腿着地技术的影响,这是技术外部状态构成短跑速度的要素成份。一般来讲,在训练实践中如果加大步长,其步频就会减慢,相反加快了步频,其步长就会减小,而短跑速度的提高,必须要求步长大、步频高,并能保持较长的时间。(见短跑技术模式图1)

在训练实践中我们追求的是速度的提高,那么就有三种方式可以去运用:在保持步频不变的情况下加大步幅;在保持步幅不变的情况下加快步频;同时加快步频和加大步幅。以世界女子百米冠军琼斯为例,她在2000年悉尼奥运会百米比赛中的步数是46步,步幅是2.18米。世界短跑研究领域通过大量实验得出,像琼斯这样的世界健将级运动员想要进一步提高短跑成绩,步幅的提高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而步频在这个水平对其影响却是微乎其微。当然,由于项目不同,个人特点和训练水平不同,步长和步频的比例关系也就不同,两者对最大速度水平的发挥和各项成绩产生的影响也很大。在运动水平不断提高的过程中,这些因素的作用也在逐渐提高,但他们是通过各个不同的方面来影响运动成绩的。

2.2 短跑运动员技术内在成因的构成

在我们目前的短跑训练中,人们更多关注的是运动员技术外在因素的改变,缺少对人体内部的考虑,或考虑不够、针对性不够强。因为每个运动员在其步长和步频的匹配上都有自己不同的特点,存在着较大的个体差异,也和运动员本身的先天和后天的各种因素紧密相关,在训练中我们不能忽略这些重要因素(力量、下肢长、身高、遗传和柔韧素质等),单纯地去追求步长和步频。(见短跑技术模式图2)

这是技术内在成因构成跑速的相关因素。从图一、图二中发现,二者是相对的,又是密切相关的,在考虑外部要素时,必须考虑内部因素发展的可能,在发展内在因素时,外在因素则应达到相应的指标,否则步频、步长将无从提起。从目前已有的数据看,步频受遗传影响较大,后天训练提升空间较小,也就是说提高这一神经冲动的速度是相当困难的,但通过系统的训练可以大大提高短跑的步幅。因此,提高运动员的步幅更多地成为短跑训练中的一种时尚。

2.3 提高和改进短跑运动员步频和步幅时需要考虑的问题

2.3.1 训练水平高低与步幅、步频的关系

不同训练水准的运动员,百米成绩与步频步幅相关程度不大相同。一般初级运动员提高到中级运动员的水平,百米成绩与步频因素相关程度大约为44.4%,与步幅因素相关程度约为54.7%;如果从中级水平发展到高级水平,百米成绩与步频因素相关程度增大到75%,与步幅因素相关程度下降到24%;如果从较高水平继续发展向世界大赛前八名靠拢的话,据研究成果显示,步频的提高率仅为3.5%左右,而步长成为展示成绩的重要可能。

2.3.2 身体条件和步幅、步频的关系

不同条件的运动员,存在发展步频与步幅的不一样趋势,身材矮小的运动员存在发展步频的有利因素,而身材高大的运动员负责潜在着发展步幅的有利因素。因此,在技术训练与身体素质训练时,除了发展各自有利因素外,同时,还应着重提高其发展的不利因素,使步频和步幅都能得到提高。

2.3.3 身高与步幅、步频的关系

每一个短跑运动员的步频和步幅都与自己的身高存在着一定的比例关系。根据对国内外短跑运动员的技术资料统计,认为短跑运动员的步频与步幅状态,控制在最佳的指数范围内,是取得胜利的重要条件。其指数范围是:

根据国内外优秀短跑运动员共86人的统计,均在指数范围之上(见表1)

统计结果指出,国内外优秀短跑运动员步长和步频的指数存在一定差别,通过这一差别明显反映出运动员的成绩水平,可知道如何完善提高二者的最佳指数范围,有待科研人员及教练员针对运动员的特点作出努力。

2.3.4 步频曲线的特点

不同年龄、性别以及运动水平的短跑运动员百米全程跑步频曲线的共同特点是:步频的起点高,高峰大多在10-35米段,以后呈逐步降低状态,全程的最后30米步频下降率增大,国外选手的后20米明显,最后10米的降低率达9-10%。全程步幅曲线的特点是:在起跑后加速开始段的步幅不断增加,到途中跑50米之后,步幅趋于稳定,最后冲刺跑段(90-100米),大多数运动员的步幅都略有加大(见图三、表2)

图三为第26届奥运会男子100米决赛前八名平均步频、速度、步长曲线图(步频为4.51步,速度为9.99秒,步长为2.146米)。

从图三、表二中可以看出国外优秀运动员起跑后加速比较平稳,加速的时间和距离较长,在最后的20米中,我国运动员平均速度与国外选手差距较为明显,这一点体现了步长的差距。同时也反映出百米全程跑中,步幅与步频之间存在着相互制约的关系。一般来说,在百米的开始跑段,随着步频的迅速加快和支撑腿的蹬力随之加强,带动了步幅的增大,呈现出加速状态,在百米中间跑段,步幅与步频都处于稳定状态,在百米的后程跑段,步频明显降低,步长略有加大,呈现出减速状态。

2.3.5 速度曲线的特点

分析短跑速度的变化曲线,可以体现出速度曲线的三个明显特点:

第一:起跑后的加速跑基本是30-40米,达到了运动员最高速度的90-96%。

第二:最高跑速距离的长短,决定了运动员速度水平的高低。

第三:最大跑速时的减速,主要是反映运动员的速度耐力与力量耐力的状态,同时也反映出不同水平的运动员,他们在起跑后加速跑段、高速跑段、终点跑速下降跑段的表现水平也不同(见表3)。

根据图示所知,运动员速度变化的最根本原因是步频与步幅的变化。不论是影响步频和步幅的要素成份、内在原因、相关指数,还是距离曲线、速度模式,均有助于我们有目的地去探索步长和步频的比例,减少盲目性,促进针对性,从而更好地改进短跑技术,提高运动成绩。

3 结论

3.1 步长与步频对高水平运动员的成绩影响很大,在运动水平提高的过程中,该因素的作用也在不断提高,并从很多方面来影响运动成绩。

3.2 短跑运动员训练中,想要提高相应的指标,必须把内在因素和外在因素相对应地结合在一起。

3.3 在短跑技术训练和身体训练时,除发展各自有利因素外,同时提高各个方面,不利因素也在其中。